010-83197390

新闻动态

持续关注物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物联网+银行”

【发布时间:2021-07-02】

“拥抱变化”是2021年第19届上海国际车展的主题,变化的主线是汽车产业向互联化、自动化、共享化和电动化(CASE)的演进趋势。近来,新一轮造车势力奔涌而至,一批科技企业加入战局,苹果、华为和小米等纷纷官宣进入智能汽车领域。现下的造车之所以备受瞩目,其根本原因在于,车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更是一台时刻保持联网的智能设备,是未来物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只是汽车行业会因为物联网的发展而发生变革,其他各行各业同样如此,包括银行业。面对步步临近的全社会物联网革命,商业银行应认真研判物联网发展趋势,对“物联网+银行应用实践作出全面、系统思考,未雨绸缪、积极布局。


一、物联网及发展现状简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简单的含义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核心理念可概括为在线、互联、智能:一是借助技术让物质世界持续数据化,让世间万事万物均能以某种形式接入网络,世界充分在线。二是借助技术实现任何物、事、人之间均可彼此直接互联互通,让协同效应最大化。三是借助技术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挖掘物联网海量数据背后的价值创造潜力,让人与物理世界间的相互作用更智能。

由表1可见,业界各主要机构均看好物联网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以GSMA的估算为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比2019年再翻一番,达246亿。

物联网整体上可以分为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而产业物联网又可进一步分为工业物联网和民生物联网(如智慧城市,包括水、电、煤气、交通等公众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化)。当前,业界普遍认为,物联网未来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产业端。

物联网与银行的结合即“物联网+银行,近些年已成为部分商业银行重点探索的发展方向之一。比较典型的物联网+银行应用场景有动产融资、供应链金融、支付、语音银行、业务营运、办公管理等。国内先进的商业银行开始自主搭建物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并接入自动柜员机、POS机、钞箱、环境传感器等智能设备。

从实践推进情况看,物联网整体发展的全面趋势仍受到几个关键问题的制约。首先是碎片化问题。物联网技术仍然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标准路线。目前在物联网领域,有“七国八制”协议适配难题的说法。I/O接口、连接方式、行业协议等不统一,各设备厂商均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同厂商的物联网设备异构现象突出,不能简单便捷地直接互联互通,导致物联网其实仍然呈现为群雄割据的碎片化的小生态、小网络形态,难以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一张大网,物联网发展整体上无法触发大规模的网络协同效应。其次是成本高的问题。包括5G模组等核心元器件的成本,以及用户转换到物联网设备上的转换成本。根据微软2020年发布的《物联网信号》报告,因为成本过高,导致1/3的物联网项目未能通过概念验证阶段。然后是安全风险问题。终端海量异构,受攻击事件不断出现,分布式的安全防护问题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若借用Gartner发布的2020年供应链战略能力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表述(见图1),在以上问题的综合制约下,物联网技术现阶段正处在泡沫化的低谷期


二、“物联网+银行的未来趋势

预计,随着5G全面普及、IPv4IPv6全面过渡、eSIM技术正式全面应用、标准问题在全社会层面逐步达成一致等基础条件的逐步到位,物联网应用有望在未来几年走上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并最终达实质生产的高峰期,真正获得全面爆发。

尤其是随着边缘计算技术的持续发展,IoT设备端的智能计算能力越来越强,物联网逐步进入AIoT AI+IoT)的发展阶段。在AIoT得到普遍实现后,物联网中物与物的连接关系将超越简单、机械、被动的信息传输关系,物与物在互联过程中将能自动、自发、持续地创造出更多价值,在标准达成统一的前提下,物联网整体将有望呈现出足够强劲的网络协同效应,推动物联网越过全面引爆的临界点。

银行应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发展对金融业务的作用、影响,对物联网金融的未来趋势保持紧密关注。比如,银行首先应该关注到未来的“支付”趋势。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支付将进一步从“无卡支付”“扫码支付”向“无设备支付”发展。Shinhan Card是韩国最著名的、也是全球排名前五的信用卡公司,近两年一直在试图说服韩国政府就其提出的一整套全国性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便实现在各种日常生活场所里都无须手机等设备即可完成支付。

又比如,银行需要关注到,金融服务对象可能发生的根本性变革。传统金融在本质上是面向“人”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未来将可能延展为面向“万物”的金融。包括西班牙BBVA银行等在内的多个机构均认为,未来处于网络中的智能物件(体)可能本身就是银行的一种客户,如一个共享的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或一套共享的智能公寓,它们的日常经营——甚至可能全生命周期的经营——都将是自主、自动完成的,因此对银行而言,它们就是一个完整的金融人”——它们是否会有自己独立的银行账户、钱包?甚至也需要购买保险?当然,它们的金融行为的特征肯定也会与真人有所区别,对银行的“需求”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银行是否需要针对性为它们设计一整套服务体系包括产品、支付平台等值得我们思考。此外,在监管合规、伦理以及数据权属等方面,这种“物类客户”也会带给银行全然不同的挑战,因此也要求银行革新风险管理方法。KYC变成了KYDKnow Your Device);验仍然需要,以证明物类客户确实就是它们所声称的身份;还需验证,它们所提供的数据是可靠、可信的;对的信用评估模型也应区别于传统基于的模型。我们在这里只是做一个展望。


三、积极探索“物联网+银行

在积极关注物联网趋势同时,商业银行应立刻采取行动,尽早、尽力且有序推进“物联网+银行实践,主动为未来布局。

第一,银行在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需将物联网视为未来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虽然当前物联网的发展仍然未达到全面爆发的临界点,物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仍然主要以逐个项目的方式在推进,物联网在银行中的不可或缺性仍然不够强烈。但未来,边缘智能、数字孪生、全真互联网、分布式金融等多种关键金融科技在银行的落地均会高度依赖于物联网这一基础设施。无论是银行自身还是金融生态,都需要运行于物联网基础设施之上,这些机构和生态本身也都将是万物互联网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银行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及物联网金融,需要高度重视“技术标准”问题。标准选择不当不但将导致未来大量的重复性建设,还将导致银行成为未来万物互联世界里的孤岛,难以与其他生态伙伴展开高效协同。在我国,工信部的政策导向为“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4G网络)和5G协同发展

第三,物联网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银行重视对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的融合。物联网的持续发展能在总体上为银行带来更加海量的数据,但就单个设备而言,数据形态往往比较单一、数据内容往往比较片面,数据量也往往比较有限,银行需要融合联邦学习、共享计算等多方安全计算技术,联合多个设备及云端的数据、算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物联网整体的数据价值。

第四,建设“资产网关”是银行发展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目的之一,这其中需首先关注物联网设备的可信数据采集问题。区块链将是未来金融资产流转、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但资产能够在区块链上被流转的前提是资产得先实现上链,这对于线下物理资产而言,就意味着需要物联网设备可信数据采集技术的支持。比如,中国联通和微众银行等就在融合区块链、5G中的eSIM技术以及哈希值加密技术,研发物联网终端的可信数据采集方案。

第五,银行需要持续提升物联网的数据隐私保护能力。由于很多物联网设备的功能本身是深入客户的核心生产经营流程中,涉及大量客户敏感数据,这些数据并不能提供给第三方。物联网在银行业务中的普遍应用,越来越需要以解决好敏感数据的保护问题为前提,这包括持续发展物联网边缘设备上的隐私计算技术、基于网络切片或专网形式的数据传输技术等。

第六,银行提供物联网金融服务,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标准化的程度。在物联网金融的实际场景中,常常会有众多定制化要求,定制项目就会涉及项目费用承担问题、项目人员组织问题、项目周期管理问题、项目各方的各种协调等烦琐的项目管理事务,物联网项目具体工作的开展容易陷入僵局。在当前的“物联网+银行项目实施模式下,定制程度高也往往意味着,项目方案容易涉及太多特殊或独特的背景条件而缺乏足够普适性,从而难以实现、甚至就不适合快速规模化复制推广。因此,破解物联网+银行项目方案的标准化难题,形成标准产品、标准方案是物联网金融得到更快发展的关键。

从降低物联网应用成本的角度而言,也需要提高标准化的程度。物联网金融服务产品及方案只有足够标准化才有可能让方案实施成本降到足够低,从而也才能具备足够的可推广性。银行可从场景角度出发,提炼出一些“物联网金融”共性场景,先针对这些共性场景做到方案设计的标准化,然后再进一步沉淀为标准化产品。

第七,银行需拓宽“物联网+银行概念,不止自身利用好物联网技术,还应主动出击,赋能物联网产业。商业银行应该清楚地看到,未来围绕物联网将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银行应发挥自身金融资源和金融能力所长,积极在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大发展中,寻求市场机会,输出金融服务、赋能物联网产业客户。



转自:网易新闻

来源:《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6       原题:《持续关注物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物联网+银行   

作者:渤海银行行长  屈宏志

注: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